1.源于秦臣
余姓的起源须上溯到春秋时代。据《四明余氏世系宗谱序言》及《史记·秦纪》有关记载:春秋时有个名“由余”的人,祖先是晋人,为避乱到西戎,会晋人语言,后在西戎为官,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,穆公以女乐赠戎王,戎王受而悦之。由余数谏不听,遂奔秦。秦用由余谋伐戎,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。秦穆公(公元前?~前621年,嬴姓,名:任好)任用由余为臣后,为西方诸侯伯,成春秋五霸之一,为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。秦穆公为了嘉奖这位功臣,特许他子孙可用其名作为姓,由此“由余”后代形成由、余两姓。余姓食邑(始居)咸阳。战国时,穆公第十五世孙秦孝公(公元前381~前338年,名:渠梁)建都咸阳,其时余氏距赐姓已280余年,繁衍了十余代。到秦始皇(公元前259~前210年)时代,余姓已繁衍了400多年。始皇帝先后灭六国统—天下后,实行废封建,置三十六郡。余姓封地被废止,余氏族人遂星散各地。
随着历史延伸,汉时,余氏徙居会稽郡(绍兴)。至南宋建炎元年(1127),余氏后嗣余息庵公,任明州观察判官,是年巡历昌国,雅爱观海,就谢仕隐居昌国(现定海)。这是余氏居昌国的第一人,也是余天锡祖父余涤的祖父。余天锡是余息庵公第五世孙。小展余氏是余天锡后裔,在舟山大遣徙前生活在现定海城北一带。
2.开基小展
余氏自南宋建炎元年居昌国,至第二次舟山大遣徙(成荒岛)前已繁衍了520多年。清顺治十三年(1656)清将伊尔德卜令遣徙岛民入内地,余氏也无一幸免。“风浪”稍平后,余天锡世孙余崇茂率家眷潜回舟山,找到原住地时自家的房屋、土地已被他人所占,无奈只好另择生存、发展之地。先居皋泄万寿寺,后迁小展。崇茂公就成余氏开基小展的先祖。
3.庙产与祭祀
小展岙位处黄杨尖山西北麓,三面环山,一面临海。在蝉南自然村岙口的青龙山嘴外,建有一座余氏甘溪宗庙(俗称里庙)。南宋余太师天锡公墓距宗庙约300米樟树湾鹅冢岗下小坑里,“大跃进”时掘拆。庙中高悬“甘溪宗庙”“余府内阁”匾额,殿内敬奉小展余氏先祖余天锡公和小展开基先祖余崇茂公塑像。解放前拥庙产水田约80亩,由“应”字辈后裔三柱弟子轮年经营,其时承担祭祀,称之“当办”。农历八月十八要祭,九月十六又—祭,最隆重规格最高为冬祭(冬至),要演大戏(京班)两日两夜,戏演到最后一天请三柱族长等人“酒福”。规定祭祀供品全副猪羊,酒宴菜肴十分讲究,不得偷替。
4.直竖牌匾
小展岙里窗门头(地名),曾有清朝皇帝御赐直竖牌匾一块。由于小展余氏宗谱已佚,那匾的来历,如赐匾皇帝、年号、缘何御赐均无考。据传余崇茂孙辈有位名曰余同麓,在康熙朝中做过大官,是否缘于此,不敢妄述。不过笔者认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,肯定事出有因。那匾直书:“文官下轿,武官下马”。其时凡过往官员,闻诏无不就范。皇帝的意思叫有品级的官员要尊敬,但实际路过小展岙里窗门头有品级的官员很少。日久,一些玩皮小孩将皇帝诏令扩大化,要人家挑杨梅篮、货郎担、换糖担等庶民亦下跪、膜拜。族长得知后认为,这不行,这会把外岙乡亲都得罪了,说不准哪天还会闯出祸来。于是下令把直竖牌匾移到祠堂内保存。事后那匾佚于何时,亦无考。
5.小展红
赛会小展红,遐迩闻名,早在100多年前清光绪年间出版的《定海乡土教科书》中就有小展红会内容。定海各大岙的头头脑脑们,一